廉政文化

中共领导人的治家之道

发布时间:2025-02-10 13:47:24 浏览量: 发稿人: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新华出版社新出版的《家风》一书,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李德生、乌兰夫、廖承志等八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事家风,披露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陈云:读好书,做好人

  陈云和于若木夫妇育有五子,分别是女儿陈伟力、儿子陈元、女儿陈伟华、女儿陈伟兰和小儿子陈方。为了帮助子女们更好地学习,陈云专门为他们开出了必读书目:《马恩全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并规定了一些必读篇目,如《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陈云的好学之风,造就了陈家浓厚的学习氛围,陈家的五个子女耳濡目染,对学习,特别是学马列、学哲学,兴趣浓厚,而且还各有所长。

  长子陈元在父亲的指导下,从初中开始看《参考消息》,阅读《马克思传》,高中和大学阶段自学哲学,通读《资本论》,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三女儿陈伟兰说:“有一次,还是‘文化大革命’中间,父亲在江西,陈元在湖南,陈元写了一封信回来,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怎么写的不对,什么观点不对,我父亲在上头画的横的、竖的,后来我就说,陈元还是挺努力学习的,观点挺鲜明的。我父亲说,他还早着呢,说他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还差得距离很大。他说就是要敲打敲打他,让他磨炼磨炼,看他能不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

  陈云子女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学者。一门多学子,学风铸家风。在党内,陈云及家人行事低调,不事浮华的作风,一直为人称道,这与陈云严肃的学风,严谨的家风密不可分。

  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陈云告诉孩子们说:“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在陈家,陈云对女儿们另有一项特殊要求,就是希望她们能学会做些缝缝补补、浆洗做饭的家务活儿,以期能自立。

  李先念:不允许子女经商赚钱

  李先念共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长女李劲是和前妻所生。1949年李先念和林佳楣结婚后,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女儿李紫阳、儿子李平和小女儿李小林。

  孩子们小的时候,由于工作繁忙,李先念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他规定了许多不准,包括不准穿着背心、拖鞋上桌吃饭等,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锻炼,而不是娇生惯养。

  管了一辈子钱的李先念对自己的孩子却有着明确的交代,那就是不允许经商赚钱。

  李紫阳说:“有人说,你父亲管着经济大权,你干什么都可以,做几笔生意就能发财了。可我爸爸从来不让我们经商下海。其实,我们的生活跟大家一样,也不富裕,我也和他提过,但他从来不同意我们经商。他一再讲,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要珍惜。所以,我们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经商下海的。”

  李先念自己也非常简朴。他办公室的家具都是过去老旧的,有的还是他从湖北带到北京的。晚年的李先念长期在北京医院住院,孩子们为了给他增加营养,就经常到人民大会堂的餐厅去打一份汤,一份要花25块钱,李先念知道后,一再叮嘱说,别去打汤了,太贵了。

  儿子李平现在是解放军某部副军长,少将军衔。谈到父亲,李平说:“父亲是父亲,我李平是李平。他的功劳再怎么着也记不到我李平身上。他在战争年代,以及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从来不跟我们讲,我们都是后来听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讲的。他从来不提这些事情,无形中给我们一种影响,就是你做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有什么显摆的呢?”

  李平说:“毛主席一生中说过两次李先念是好人,一次是在延安,一次是在‘文革’期间。”也许是毛泽东的评价得到了李先念的认同,李先念一直把“好人”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特殊标准,并且,把这个特殊的标准用在了自己的家里,用它来衡量孩子们的行为。“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我们到医院看他,他还在告诫我们说,一定要做个好人。”

  晚年的李先念喜欢和家人在一起打麻将,有时老人家还会搞点小动作,偷张牌藏起来,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假装没看见,但李平不行,他一定要老人家交出来,大家就开玩笑说:“这都是你教育的结果。”

  谈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诲,女儿李小林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有人问:“你的婚姻,你爸爸有没有干预过?”

  “从来没有干预过。我爸爸在这一点上,非常开明。”李小林笑着说,“我选择爱人的条件非常简单,一是年龄要比我大,二是不抽烟,三是对我好,就这么三个条件。”

  “干嘛要求不抽烟?”

  “我最讨厌抽烟的人。在我妈妈的反对下,爸爸后来也不抽了,妈妈是医生,所以,影响得我也不喜欢和抽烟的人在一起。”

  对于小女儿李小林,李先念曾经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评价。一次,他在接见美国亨利·路斯基金会会长时,外宾问他:“你是怎么培养你这个女儿的?”李先念说:“我这个女儿从来不听我的话,她的成长完全是她独立的。”

   董必武:严父不失人情味

  董必武与第三位妻子何莲芝在延安结婚后,生育了两男一女:长子董良羽、长女董良翚和次子董良翮。

  董良翚说:“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它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

  “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84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时的情景。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在董良羽的心目中,作为父亲的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他说从小就怕父亲,家里人全都怕他。董良羽是长子,是董必武52岁时有的他,算是老来得子,应当对他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实际上在董老的内心深处,正是这样的,但表现出来的却完全是严父的形象。而作为惟一的女儿,董良翚也说:父亲对他们几个孩子,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

  董良翮是董老的小儿子,小名叫酉生。他曾有一段自述:1945年生于延安,1969年下乡务农,现为广州中联置业公司董事长。在三个孩子中,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亲对哥哥姐姐可能不像对我这么宽爱。他们的特权不如我大。他们不能随便进出父亲的办公室,我却可以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打滚,甚至可以乱翻抽屉。父亲很严肃,但他很有人情味,不打人,甚至没有骂过我……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世袭”他的高位,但是传承了他开创的家风。董良羽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而董良翚说:“我继承了他一颗特别平常的心。”

  彭真:和风细雨教育子女

  彭真和张絜清夫妇共有四个儿女,长子傅锐、女儿傅彦、三子傅洋、小儿子傅亮。

  彭真对子女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文化大革命”中,彭真一家惨遭迫害,彭真夫妇身陷囹圄,几个孩子也离散东西。大儿子傅锐从部队被贬入农场种稻,又被强制复员当了钳工;女儿傅彦在被批斗后又去农村生活了11年;儿子傅洋先当农民再当民办教师又当学徒;小儿子傅亮则被康生点名监禁了4年,后又到工厂当学徒。然而,正是从小培养造就的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劫难中,比较容易地承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

  谈到家教、家风,傅彦说:“我有个姑姑的女儿,‘文化大革命’以后,不注意影响,比较张狂,后来反映过来了,叫老爹狠狠批评了一顿说:不要再进我的家门了!”

  彭真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殊,也很别致。不说教,不打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他经常给子女们写些条幅,或教导,或勉励,并分赠给几个孩子。像“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等都是他爱写的。

  坐过敌人监狱的彭真,对儿子傅洋惟一一次发怒,是因为傅洋在回答:“你要是被敌人严刑拷打,会不会当叛徒?”时,说了个:“不知道。”

   万里:对党忠诚,自立自强

  万里对孩子们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二是要自立自强。长子万伯翱对此体会尤深。

  贺龙元帅生前曾说:“万伯翱是干部子弟的榜样。”1962年,18岁的万伯翱被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父亲万里送到河南农场,临行前,万里说:“我来自农村,现在你又回到农村,从此以后,我又有了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我觉得是个高兴的事!”万伯翱在农场一干就是10年,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后来万伯翱回忆说,他在河南一直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自立歌》来激励自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种过地当过兵的万伯翱最终选择的还是一条清苦而又欢愉的为文之路。

  万叔鹏是万里的第三个孩子,也是惟一的女儿。万叔鹏说,“文革”开始后不久,万里就被打倒并被关进北京万寿路的一所特监。万叔鹏也由一个革命干部子女,一下子变成了黑帮子弟,她被限制自由,被造反派关押起来。这时,身陷囹圄的父亲给她写了封信,万叔鹏说:“信中的大部分内容我已记不很清了,但是,有两句话我始终没忘,爸爸说:‘我相信你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坚信,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女儿。’他的这番话,给了我巨大的力量,使我坚持下来了。”

 

来自:特区青年报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kfggzyjyzx2018@163.com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