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古代清官“治家”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2-07 10:31:13 浏览量: 发稿人: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近期,某杂志作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做官高危,从一个侧面说明,为官贪腐而葬送前程、葬送生命者自古以来大有人在,为官清廉而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者也为数不少。如何做清官,“留得清白在人间”,是需要大智慧的。灿烂的中华史可以说是清官展示大智慧的历史,可资学习的地方很多,譬如清官“治家”的智慧,我们不妨掬一瓢以饮。颜之推:以“家训”展志。规范子孙,恐遭“败德”之患

  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之推,“三为亡国之人”,仍能历仕四朝。若无高尚德行,难以在当世立身成名。他饱尝离乱之苦,为学著书不倦,将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撰成《颜氏家训》一书,成就了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确实有惊世表现。唐朝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大家、光照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呆卿等人,其不同凡响的表现,足证其祖所立“家训”影响深远。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德行不衰。

  《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处处体现清官睿智。《序致第一》开宗明义,“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必须“轨物范世”、“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内容涵盖“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省事”等内容。如何“教子”?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胎教之法”,从“怀子三月”开始,就要从耳、目、音等方面注意培养,“当及婴稚……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如何“治家”?必须自上而下,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如何有“风操”?提倡年少初学者,应多接触有德行的君子,以潜移默化陶冶自己的性情。对于有德有才之人,要多加礼敬和学习。如何处理好“名实”关系?强调好的名声是靠自己“德艺周厚”、“修身慎行”而取得的,而沽名钓誉、贪图虚名终归要败露。如何“省事”?懂得多说多败,多事多患。君子应当守道崇德,不要不顾羞耻地去追求富贵。“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少欲知足是安身立命、保全门户的重要方法……

  颜之推一生颠沛流离,受尽屈辱,通过著书立说,传递“奋发有为、清廉高浩”之志,成就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家训”传统。秉承这一传统者至今绵绵不绝。

  曾国藩:以“家书”展襟,严诫家族,恐遭“颠蹶”之灾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待功名,他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通过“家书”告诫自己的弟妹及子侄,要谨慎谦虚,“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要谦辞退让,“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多次辞官谢爵请开缺,正因为此,他能安享晚年,“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他时刻注意戒奢倡廉,“军中银钱,余不敢妄取丝毫也……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这是曾氏一族百余年来久盛不衰原因之所在。

  做清官之难,难御潜规则。这方面曾公的智慧令人叹服。比如对待生日’他的做法值得学习。“生日在即,万不可宴客称庆。此间谋送礼者,余已力辞之矣,弟在营亦宜婉辞而严却之。至嘱至嘱。家门大盛,常存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之念,或可自保。否则颠蹶之速,有非意计所能及者”。不但自己不“宴客称庆”,也至嘱其弟停办;对送礼者,不但自己“力辞之”’也诫其弟“婉辞而严却之”:“己所不欲”的态度一目了然,警防家人处之不端之情溢于言表,婉拒送礼者之法切实可行。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曾公连道理也和家人说清,防止家族“颠蹶之速,有非意计所能及者”。曾公的“家书…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对后世的影响毋庸置疑。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人物。“家书”还影响了像毛泽东等开一代之风的近现代无数风流人物。

  包拯:以“家规”展境。警示亲人。恐遭“赃垢”之祸

  民间广为流传的“包青天”包拯,北宋时期合肥人,史书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是一位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的清官,千百年来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做清官之难,难在抵流俗。这方面包公的勇气和智慧古今少有。他“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些六亲不认,不随便与人交往。不说假话讨人喜欢。他官居要职,却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如何让后代子孙为官清廉,达到自己追求的境界,包公的“家规”既振聋发聩,也是大智慧的体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将认祖归宗作为安身立命的第一要义,没了祖宗,得不到家族的认同。无异于“天外来客”,不得其所,死后也是孤魂野鬼。用这样的“家规”警示后代,其警戒之效自不待言。

  做官就要做清官,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先贤们“治家”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早早算好“人生大账”,“一屋不扭何以扫天下?”若不能处理好家事,又何能处理好国事?自家不干净,又如何做清廉之官?

 

来自:《领导科学》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kfggzyjyzx2018@163.com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