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收录了描写王安石的两篇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前者或许意在说王安石的诗名才学不亚于苏轼;后者则是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其虽为小说家言,但材料多出自正史或文人笔记,亦有可取之处。
所谓拗,就是倔强、桀骜不驯。其实,王安石性格中的“执拗”,不仅表现在“熙宁变法”上,也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为实现理想,常不拘小节、放达不羁,且意志坚定、矢志不渝。
勤于读书,刻苦为学。王安石在扬州做幕府时,太守是韩琦。王安石经常读书通宵,临近黎明时,才在椅子上打个盹。到上班时,来不及洗脸、梳头,就去上班。韩琦见他“头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欢,劝以勤学”。韩琦因不了解情况,就劝王安石“勤学”。面对此情,一般人肯定会进行辩解,可王安石却“安石谢教,绝不分辨”。这就是王安石。当然,最后韩琦还是了解了真情,且“心甚异之,更夸其美”。
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散淡不拘。连一向对王安石颇有微词的林语堂也评价说:“王安石的悲剧在于他自己并不纵情任性,也不腐败贪污。”北宋时期,官俸甚厚,王安石的俸禄也很高,但他对自己的俸禄从不过问,全都交给家人、亲属,甚至给下人去花费。有趣的是,他在个人生活上,从不花天酒地,只是求饱而已。有一天,有朋友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就问:“你们把鹿肉摆在什么地方?”“摆在他正前面。”夫人说:“你们把别的菜放在他面前,他也一样吃掉。”翌日聚餐时,朋友们把鹿肉丝换成其他菜,王安石果然照样把面前的菜吃掉,而不顾其他。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宋仁宗邀请群臣垂钓,王安石竟然把鱼饵误吃了。以至后人写诗攻击他“误餐鱼饵岂真情”,认为他“误食鱼饵”是矫情。王安石的衣着也不讲究。苏洵在《辨奸论》中写道:“(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但王安石仍然我行我素。
在“熙宁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和司马光是相反两派的领袖,但在个人品行上,两人都是无可挑剔的。林语堂说:“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比如,两人皆不好女色。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且送给她钱,帮助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王安石的“执拗”,更表现在他的“熙宁变法”上。他有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些对王安石而言,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说而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富强而有威力”的大宋王朝。可惜,他误用了奸人吕惠卿等人,致使“熙宁变法”失败。最后,他只能在痛骂“福建子”(吕惠卿是闽人)的遗憾中,含恨去世。(路来森)
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