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冬日阳光穿过廊桥照在护城河上,河南许昌迎来又一个温馨的清晨。
在许昌市区南护城河不远处的大同社区,71岁的老党员樊清义与邻居们一起,自发把社区里的背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持续深化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许昌文明创建的鼓点和谐融入了街头巷里的日常生活节奏,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力量。
从2001年开始创建之路,到如今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许昌19年来的艰苦努力、不懈追求和励精图治,是探索转型升级中的砥砺奋进,是民生推动文明、文明反哺民生的生动实践,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幸福指数的“接力赛”“持久战”。
提升文明创建的高度——
持续创建,一张蓝图绘到底
“早晨刚进的菠菜,放心买吧,你看菜多水灵……”12月8日,在许昌市区毓秀农贸市场,经营户张四伟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忙着给顾客称菜。
整个毓秀农贸市场分为蔬菜区、水果区、肉类区、水产区、调味品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挂着醒目的提示牌,让买菜的市民一目了然。
“过去,这里菜叶、垃圾乱堆,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现在好了,菜品、肉制品摆放有序,环境也好了,蔬菜既新鲜又便宜,买东西可方便啦!”家住毓秀路的许昌市民赵晓娟说。
“过去进农贸市场要踮着脚走路,现在穿白裤子、白鞋子进去买菜,都不会脏。”家在附近的居民李丽说,“在这里购物就像逛超市。”
农贸市场是市民“菜篮子”供应的重要场所,直接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毓秀农贸市场之变,是许昌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发挥攻坚克难精神,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历届许昌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统领各项创建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让全国文明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实责任密切协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是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在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指出的工作方向。
“要不忘创建为民的初心,牢记为民创建的使命,高标准做好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这是许昌市市长史根治开展调研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创新工作机制。许昌市聚焦创文“痛点”,高效整合资源,统筹调配各方面力量,实现文明实践与民心民生精准对接,使“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理顺管理体制。许昌市按照主体明确、责权一致、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部门联动、监督有力”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文明创建工作由集中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
注重科技应用。在创建工作中,许昌市整合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广便民服务平台,扩大覆盖面,提高利用率,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民服务。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多年来,全市上下群策群力,一路高歌,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创建理念深深融入全市人民的精神血脉,让文明之花在莲城大地绚烂绽放。
加大文明创建的力度——
全民参与,众志成城逐梦路
12月8日,记者走进许继花园小区,这里社区托老站、体育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生活+微课堂”、社区党校一应俱全。
许继社区运用有解思维,协调许继集团将价值2100万元的建设用地免费提供给群众,筹集资金580万元,新建了16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按照“五室一厅三站一校”的标准,对社区阵地进行功能化升级,分室外活动、便民服务、政务服务、休闲娱乐、党建活动、居民创新、智慧养老等七大功能区,社区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质的提升。
“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老百姓感觉幸福,我们的工作就越干越有劲。”许继社区党支部书记范学政说,文明社区建设让群众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一体化办理和一揽子解决,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文明城市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送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从机关到基层,从社区到农村,各级各部门多方联动,干部群众上下一心,集结成参与创建的强大动能。
一大早,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党委书记张瑞敏就开始忙碌了。她每天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大家的诉求,有时候还会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琐事。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文惠社区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的“三百走访”活动,通过逐户走访、调查摸底,收集群众的诉求,普及文明知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像张瑞敏一样,无数社区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指数”,换来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打牢了文明创建活动的“桩脚”。
寒冬时节,在许昌市区莲城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西北角,70岁的段守兰坐在一张小圆桌旁,一针一线地缝制儿童棉衣。路过的市民看到“免费做小孩儿棉衣”的牌子后,会忍不住上前问一问。段守兰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会做棉衣,现在清闲了,做点儿事情比啥也不干强!”
夏天摆“爱心茶摊儿”,冬天给有需要的市民免费缝制棉衣,段守兰已经坚持了6年。段守兰说,她深受雷锋精神影响,为人民服务心里很舒坦。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影响一座城市。许昌市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涌现出“时代楷模”燕振昌,“好军嫂”吴新芬,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兴元、刘贺龙,河南省道德模范黄小朋、赵枝妮,“托举哥”赵笑功等一大批彰显时代新风正气的先进典型。
目前,全市有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7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4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8人荣登“河南好人榜”……
“深化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把创建过程变成全体市民参与的生动实践,许昌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文明创建工作中常创常新,在全国持续保持先进优势,呈现创建活力。”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自合说。
感受文明创建的温度——
创建惠民,文明城市更出彩
在许昌市区白庙后街,道路两侧都是排列整齐的摊位。一条黄线把道牙上的路面一分为二,不论是摆满蔬菜、鲜肉的摊位,还是满载红薯、山药的三轮车,都整整齐齐地排在黄线以内,顾客在黄线外购物,市场井然有序,道路畅通无阻。
而昔日的白庙后街摊位乱摆乱放、交通堵塞等问题突出,地面一片狼藉。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城市管理部门为市场重新设定了摊位标线,把摊点设定在盲道以内,并要求商贩们要做到摊走地净,活了市场,美了市容,顺了民心。
这样喜人的改变,在许昌市随处可见。
“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垃圾场,每到夏天,臭气熏天。”家住利民路附近的李水江指着今年新改建的健身广场说,“现在困扰我们10多年的烦心事总算被清除了。”
利民路这片区域原本是老旧办公楼,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今年年初,许昌市将这里建成了健身停车综合广场,规划停车位383个,新建了篮球场,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
2018年以来,许昌市开展“四改一增”工程,即改造老庭院、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和增加停车位,对中心城区88条老街道进行改造提升,包括魏都区41条、建安区1条、市本级46条,彻底解决老街道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等问题。目前,88条老街道已全部完成改造提升。
一个个“文明的细节”,展现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走在鹿鸣湖体育公园,流水潺潺。这里共建成了总长3.8公里的环湖健康步道,沿湖多功能运动场20个,儿童游乐场、门球场、足球场各1处,健身路径3条,前来锻炼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据统计,许昌市财政每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上百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让城市发展有速度、有温度。在今年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中,许昌城市宜居度居全省首位,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指数居全省前列。
19年的创建历程,许昌汇聚民智、积聚民力、克难攻坚、屡创佳绩,不仅仅是赢得了一块块“奖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经济的更大发展、居住环境的更大改善、市民素质的更大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更大提升。文明创建活动融入了城市“血脉”、融入了市民生活,成为共建共享的自觉行动,实现了从外在面貌到精神气质的美丽“蝶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记者 董学彦 记者 王烜)
许昌文明城市创建大事记
2001年,许昌市率先在全省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又明确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打造“永不竣工”的惠民工程
2015年2月28日,许昌市以全国地级市第四名、全省参评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7年4月,许昌作为中部地区和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唯一代表,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随后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017年11月17日,许昌市以届满复查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0年1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许昌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在“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中,以“前五届”所有地级市中全国第七名、河南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唯一被中央文明办通报表彰的地级市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