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平湖清官群体现象探秘

发布时间: 2024-11-08 09:57:43 浏览量: 发稿人: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浙江平湖自明宣德五年建县以来,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据《平湖县教育志》记载,明正统三年至清光绪三十九年,平湖县科举出身的进士共223人,举人668人。其中出仕为官者,清官众多,口碑甚好。典籍记载相对较集中的,有被称为“郁林石”的陆绩、“鱼头参政”鲁宗道,被称作“陆公堤”的陆光旭、“清白吏”许盛、“十年清沈美南京,近日临江沈更清”的沈棨,到清代更是出现了被誉为“清朝天下第一清官”的陆稼书。

    平湖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清官群体?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湖地域文化内涵和作用机理的剖析,探寻平湖清官群体形成的文化根源,平湖清官精神的形成传播及其与地域廉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深层关系。

    孕育平湖清官群体的文化土壤

    《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说明环境条件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平湖地处江南水乡,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淳朴的民俗民风、朴素的“报本”思想、敬贤的祠庙文化都是孕育平湖清官的优质土壤。

    平湖地处东南沿海,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27公里。天风海涛铸造了平湖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形成了平湖人豪迈、开阔的胸襟,孕育了以乍浦港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这些因素综合体现在历代清官身上,表现为清正廉洁、爱国为民的思想行为。

    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的本,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是民性民情凝聚的结晶,它植根于千百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平湖民俗是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其中包含着驱邪祈吉、惩恶扬善的文化因素。例如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吃“五黄”、挂菖蒲等习俗,既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更展示了农民驱邪祈吉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庙会上的“老爷出巡”,黑面孔包公、红面孔关公、民族英雄戚继光等,都是或为国战死沙场或为民请命、刚直清正的英雄,他们得到百姓的尊敬,是惩恶扬善的是非标准在人民行为上的反映。

    在平湖人的传统文化中,还有着朴素的“报本”思想。报本塔就是反映这一思想的标志性建筑。报本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初倒塌后重建,至今已有320年。塔的始建与重建,都是由当时平湖的精英人物发起并捐资,广大民众普遍应募相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的。它是平湖建县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民间文化工程。主持始建工程的陆杲,在《报本塔纪略》中阐明了取名“报本”的意义:“天地者万物之本也,大君者万民之本也,父母者身之本也,师者阐教作人之本也,统宇宙所有莫不有本也......”取名曰“报本塔”,即“明报其所本也”之意。建塔用材全部来自于民间,普通的砖瓦木柱、狭窄的梯道、简朴的造型,无不体现着平湖一方尊重百姓诉求、以百姓福祉为己任的民本思想。而报本塔的两次成功修建,与当时平湖的一批精英人物慷慨捐资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应募相助者,虽贵贱富贫多寡先后不一,其人皆薄利而好义者也,已勒石记其姓氏矣”,“城内各典布庄每匹一文以劝”……从地方志的记载看,平湖诸多大族对兴办教育、修桥筑路、疏浚河道、修堤护岸、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热心不倦,体现了他们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绅士风范。

    除了报本塔以外,平湖民间还有许多祠堂及庙宇,供奉的大多是平湖百姓所尊崇的历代英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埭刘公祠,南宋绍兴二年始建,历代香火旺盛。祠内所供奉的人物,非道非佛,而是南宋四大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刘锜。南宋绍熙年间,刘锜曾督守江南要塞,剿匪歼盗,为民除害,带领百姓兴修水利,使当地百姓得到安宁。百姓在他当年驻守的营地建庙供像,纪念这位英雄,是对做官为民、善行善政的颂扬,也是传承清官精神的一种载体。

    “耕读传家”———平湖清官精神的理念之根

    “耕读传家”是形成平湖清官精神的文化理念之根,其中体现了勤廉报本、厚德载物的做人为官之道。

“耕读传家”既包括“以耕养家”和“以读兴家”的内涵,又整合了“耕读相兼”的思想,它在平湖农本社会中,是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耕种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能够在乡土社会中受到足够的尊重,这是足以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
    “耕读传家”思想对平湖有着深远的影响。“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自不冒昧”……这些治家格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从中能领略到平湖地域文化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感受到平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耕读传家”是渗透在平湖人血脉里的一种理念,其传承的文化途径主要有:

    书院、典籍的传播。平湖建县后出现了众多的官办书院,据统计,明清两代嘉兴有书院40家,其中平湖就有13家之多,为七邑之最。此后,民间办学也逐渐兴盛,为“耕读传家”理念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平湖历代精英十分重视对地方历史的修编和对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明宣德五年至清宣统三年,平湖地方人士撰写著作约1660部,其中有大型文献《槜李诗系》、《续槜李诗系》、《槜李文系》、《当湖文系》、《当湖诗文逸》、《平湖经籍志》等。其中,《槜李文系》搜集了汉魏至民国期间嘉兴7县人士的著作,经审定筛选,统编成80卷,收存2354位作者的文章4041篇,可谓是嘉兴7县地方文献的总集。平湖为数众多的民间藏书家和文人雅士也对平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氏族家训的规范。平湖大族林立,祠堂众多。许多家族在宗祠下建有义庄,设有义田、族田。有的家族定下族规,对家族子弟求学和科举进行奖励,鼓励家族后裔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成就。如陆氏家训中说:“伏念吾宗三十余世,世以忠孝节义诗书相传,而公(陆溥,陆稼书六世祖)为大宗子,以孝友承家,以廉惠守官,仗忠信,踏风波,受天之佑,公之子孙宜益硕大繁昌……”又如王氏诒谷义庄条规,对家族子弟接受教育和参加科举作出了种种规定:“凡族人有能固穷力学,既无外好,修复内行为乡里所推重者,一时偶无馆地,每月支钱三十千文,以为敦品励志者劝;族人子弟欲读书而无力者,八岁以上每年给修脯钱六千,听便从师,至十六岁停止;如仍有志向从师肄业者,每年给修脯钱八千文,三年为限。”平湖许多宗族十分注重对家族成员的伦理道德教育。他们通过宗祠、族规、家训、格言、遗书等形式和途径,训诫后人,要求后人遵守国家法规,力学进德,清白传家,世为良民。如宋代鲁宗道制定鲁氏家训,要求子孙尊祖守法,方不愧先祖。明代主持修筑报本塔的陆杲,手书家训教育子孙:“四民之业,士农工商,孝悌忠信,人伦之纲。”平湖众多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家学”,要求子孙奉公守法,世传清白。因此,在平湖的大家族中,出现了许多大善人、大清官。

    平湖清官精神与地域廉政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滋润了一方水土”,平湖出现清官群体并非偶然,他们正是在平湖地域廉政文化中孕育产生的精英分子,而他们也影响了平湖地域廉政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地域廉政文化的内涵。

    地域廉政文化是这个地域范围内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清白廉洁的思维定势,是一种以风俗礼仪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它因风俗而异,因历史而异,因地理而异,因气候而异,因民族而异,呈现出绚丽多姿、惊人丰富的地域性。一个地域的廉政文化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体系中,同时也广泛地活跃在当地各种社会风尚和民俗文化间。

    平湖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曲艺形式,内里的书目及唱词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修养含义及清正廉洁之意。例如深受人们喜爱的平湖钹子书,有上百个传统书目,主题多是“劝人为善”。其中《岳飞传》、《海瑞罢官》、《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传统书目,褒扬了为国为民、清正廉洁、立场坚定、忠奸分明、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传统钹子书“赋赞”中《忠、孝、节、义》、《酒、色、财、气》等,都教人惩恶扬善。平湖小热昏是用方言演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内容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阴暗面,深受大众喜欢,而民众也从中得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德教育。平湖廉政瓜灯,是传播廉政文化的独特形式。平湖西瓜被誉为“江南第一瓜”,悠久的育瓜历史,培育了丰富多彩的西瓜文化。每年盛夏,平湖人都要举办西瓜灯文化节,到2010年已举办了18届。以西瓜灯为载体,围绕反腐倡廉这一主题举办廉政西瓜灯展,总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观看。寻常在宣纸上出现的廉政书法、反腐漫画,被移植到晶莹闪烁的西瓜灯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历代平湖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口承文化,民谚、俚语、顺口溜……都体现着平湖人民的智慧和淳朴,包含着平湖人民的豪爽和清正,充分表达了平湖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其中有许多就是反映地域廉政文化的,如“怨你愚,民不怪,酒不沾,花不采,正党风,多自爱”;“公款吃,影响坏,人民怨,党风败”;“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往来无私情,谈笑有百姓”等。这些形式也成为平湖清官精神代代相传、地域廉政文化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廉政文化环境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相对于廉政制度而言,廉政文化要建设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等,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懈地传承和弘扬。在新的历史阶段,平湖地域廉政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必将在新的实践中获得发展,平湖清官精神也自将获得再生的当代价值。这既是当代廉政文化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扬弃与突破。


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