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退休已7年多了。自退休之后,他刻意保持低调,与人交往的最大原则就是不谈工作。因此,朱镕基很快就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无论如何,朱镕基极其曲折坎坷的经历,做事果断、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又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风格,始终让世人难以忘怀。
在此笔者只谈谈朱镕基不回故乡的故事。
众所周知,朱镕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的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所以朱镕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或许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他尚未出生,父亲就因病去逝;九岁的时候,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朱镕基成了孤儿,家族亲人三伯父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
据说朱镕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镕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镕基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镕基选择入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入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镕基再未回过老家。
参加工作后,朱镕基去了东北。后来,又参加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脾气倔强、性格率直的他“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从此陷入了长达20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蹉跎岁月。尤其在这个时候,他更没心情回故乡。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们盼望他能够回去一次!可一直没能成行。在他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老家的干部更是盛情力邀,但朱镕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
朱镕基为何不愿回故乡呢?难道他对故乡没有感情?其实,他并非对故乡没有一点情感,而是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和晚节,即时刻要保持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风格,而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影响力为子女为亲友以及家乡人谋取半点私利。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镕基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自己做到了,同时也希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朱镕基曾表示:“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出了人们的视线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朱镕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位时,朱镕基担心家乡拿他的旗号行事;退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牟利。因此,他一直都没有回故乡。其实,像这样少年离开乡下老家从此未返的领导人不止朱镕基一个,邓小平从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乡下赴法勤工俭学,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任西南局政委常驻重庆时也没有返回家乡,最后仍是终老未归——这才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正气浩然的共产党人,这才是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公仆!
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官员能够像邓小平、朱镕基那样,从不利用职权和自己的影响力为亲友为家乡谋利呢?尤其那些当了个县长、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等之类的大官,几乎没有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乡谋利的,甚至还美其名曰这样是在帮助家乡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某些人当了大官之后,认为自己有本事有权力光宗耀祖了,为了表达对故乡的养育之恩,就会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另一方面,家乡人会带着厚礼等去请去攻这些“能人”,官员们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给些资金、物质的,否则会被骂数典忘祖。因此,现实中若哪个地方出了大官,哪个地方的建设自然就好,发展就快。而连个科级领导都没出的地方,则依然落后贫穷,也很少有人关注那里的发展。
但愿各级官员都能够自觉地带头像朱镕基学习,学习他那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不为家乡及亲友等牟利、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风格与境界。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