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古老的炎帝朱襄氏故里,秦朝时开始置县,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县治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主政过柘城的官员,如今只剩下县志一角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在清朝末年,有这样一位清廉爱民、身先士卒,最后牺牲在抗“疫”一线的官员,让柘城百姓怀念至今,他就是抗“疫”知县——马嘉桢。
马嘉桢(1842~1899),字干生,江苏吴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河南西华、新野、柘城知县。他博学多识,通晓医术,年少读书时,便学习研究岐黄医术、绘画、韵学及水利等科,是一个才华卓越的干练官员。
光绪十五年,马嘉桢进士及第,初任河南省西华县知县。他重视教育,广设义塾,拿出自己的津贴奖励优秀学子;他注重水利建设,捐资疏通水道,使农田丰收;他抚恤孤贫,每年入冬,都会去乡间微服私访,慷慨解囊为贫民购置冬衣。
光绪二十四年夏秋之间,柘城县大雨连绵,县域内一片泽国,庄稼几乎绝收。第二年春天,青黄不接,县内百姓几乎家家断炊,许多人外出讨饭,饿死的老弱之人村村皆有。值此灾荒之时,朝廷将马嘉桢调任柘城任知县。
马嘉桢一到任,便将救灾当做头等要务。他一面令人查点仓库库存粮物,登记灾民,准备赈济;一面将县内灾情详细汇报朝廷,请求赈济。
马嘉桢带头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捐出,但对严重的灾情来说远远不够,他想到故乡苏州是江南富庶之地,便立即打电报给老家的亲朋故知,告知自己辖区内的灾情状况,请求募捐。家乡人感动他爱民如子的品德,纷纷慷慨解囊,募得捐银一万三千余两。
募到钱款后,没想到本地米价因灾飞涨,马嘉桢焦急不已,他了解到邻近亳州米价便宜,便组织骡马队,亲自带队赶赴亳州采购粮食。
粮食采购回来后,马嘉桢不辞辛苦,深入到灾区,在城关、大仵、索堌堆等处设立粥场。为了使赈济钱物能足额足量发放到灾民手中,他不经他人之手,亲自组织按户发放,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得到救助活了下来。
灾荒往往伴随着瘟疫,粮荒刚刚解决,疫病又在柘城县域盛行起来。马嘉桢因从小习研医术,公务之余也曾给人看病,现在辖区内盛行瘟疫,他更是责无旁贷地冲到抗疫第一线。他来到病人家中问询诊治,毫不避讳病人的秽浊恶臭之气,下属劝他保重身体,不要过于劳累,他却说:“这些都是我的百姓,如果不管不问,怎么配当他们的父母官呢!”
为了应对疫情,马嘉桢专门设立善局,收留无家可归者。对无主的病亡者,出资购买棺材并组织人员即刻收敛入葬,减少疫情的传播扩散。
天妒英才,不久,马嘉桢因积劳成疾,也染上了瘟疫,于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十病故于任所。他为官多年,日常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区别,去世之日,家中竟没有余钱料理后事。噩耗传出,柘城百姓哀痛不已,争相扶柩,送至原籍安葬。
柘城百姓感恩敬重父母官马嘉桢,向河南巡抚陈夔龙陈述其政绩,请史馆立传,并自发在城内、大仵集、索堌堆等处为马嘉桢修建祠堂,立碑挂匾,褒扬他鞠躬尽瘁、爱民如子。光绪三十一年,国史馆得旨,将马嘉桢生平事迹收入《循吏传》。
一代经学宗师俞樾《马嘉桢传》里说:“嘉桢幼习岐黄,公暇亲治民疾,奋不顾身。”其中“奋不顾身”四个字,令人想到了当下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和党员干部,正因为他们心中装满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才会有舍己为人、逆风而行的崇高行为。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