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学讲话·品典故 |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些典故

发布时间: 2019-07-19 09:26:55 浏览量: 发稿人: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文章中,他引用了哪些典故来谈党的政治建设?一起来学习。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

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

出处

宋·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

释义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出自宋代苏轼的《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意思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政令将会很迅速得到执行;只从细枝末叶进行治理,经过一百代也不能有所改变。

古人在造字时,用标、本二字来表示树的不同部分:标为树枝最高最细的末梢,本为树根。人们认为植物的根部代表一切生命的起源,所以“本”就有了本源、本质的意思,被用来指称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标”则又由树梢引申指事物的末梢、枝节、表面,表示非根本的,与“本”相对。生活中,人们发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茂盛,就必须稳固它的树根。做人做事同样如此。《礼记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自然的敬畏,让古人特别强调要重视事物的本末关系。“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本盛才能末茂,做事抓住根本才有可能成功。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利益立场,不讳言自己的政治属性、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使命、政治纪律,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98年风雨沧桑,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不忘性质宗旨,始终从政治上纯洁自己的本色和属性。从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再到改革开放后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注重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什么时候这个根本性建设抓对了抓实了,全党就能团结统一、力量坚强;什么时候在政治建设上出现松懈或偏差,党就有可能犯错误甚至严重错误。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原文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出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释义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儒家理学名著,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是朱熹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注释。这里,朱熹解释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已久,深入人心,使中国文化理念中,始终把“民”的重要性强调再强调。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将百姓苦乐等同于国家利益的,因此中国文化说“为国为民”、说“忧国忧民”,将“民”与“国”的地位等而论之,爱民就是在爱国,服务人民就是在服务国家。还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让人民大众重过国家社稷的。正如《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连江山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实实在在的民众幸福重要——天下所有的贵重,都只在人民大众的身上。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引用朱熹“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这句话,其寓意就在于提醒和告诫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产党的根本靠山,民心民意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而不是为了一党、一个小团体、一人的私利而奋斗,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政治本色,也是党的全部历史的生动写照。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原文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出处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出自魏源 《默觚·学篇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自《周易·系辞下传》。

释义

这两句话意思相近,强调的都是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国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好应对的准备,因此“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回望历史,先贤们始终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将忧患与治国理政相联系,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智慧。就连不会吟诗作对的老百姓,也明白“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朴素道理。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始终保有可贵的忧患意识,不虚度光阴、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永远勤恳当下、耕耘年华,特别是每当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种精神往往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转化为不怕牺牲、誓死卫国的英勇气概。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这种意识,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保持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刻体现,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战略素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防范政治风险的高度,告诫全党要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在化解危局困境、战胜风险挑战中推进事业发展的历史。

在所有风险中,政治风险居于突出位置,但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政治风险绝不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来自于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要提醒全党,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可以吃现成饭的所谓机遇,要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承办:新澳门原材料1688大全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